文章可读性也要依照不同的文体有所不同。如果是记叙文,就要有情节、有故事,能引人入胜;如果是议论文,则需要有真问题,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和研讨。
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,不是用于自我欣赏的,因此,文章的第一要义是要让人读下去,具有可读性。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,去年《人民教育》希望我写篇短文,谈谈中小学生的阅读。我就让人工智能(AI)帮我生成,给它出了一个题目,“阅读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”。它很快就“写”了1000多字逻辑严密、内容全面的论文。但我并不满意,自己写了一篇,从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到引领儿童阅读,引领他们到知识海洋去徜徉,在阅读中增加知识、增进智慧。我把这两篇文章发到微信朋友圈,大家觉得还是我自己写的有人情味,有可读性。
文章可读性也要依照不同的文体有所不同。如果是记叙文,就要有情节、有故事,能引人入胜;如果是议论文,则需要有真问题,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和研讨。
有可读性,让人能够读下去,文章就不能太长。大道至简。我国古代的《礼记·学记》只有1229个字,但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,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;讲述了古代的教育制度、教学原则、教学方法,例如说教育要及时,“时过然后学,则勤苦而难成”;讲师生关系是“教学相长”,宛如一部教育学的教科书。唐代文学家、教育家韩愈的《师说》只有456个字,但论述了教师的职责,“传道、受业、解惑也”;什么人能够成为教师,关键是有没有“道”,师者,道也;批评了当时不尊师重教的歪风。文字都很短,但内容十分丰富,论述十分精辟,文字朴实无华,而且启人思考,引人回味。
文章要有可读性,就要有文化的韵味。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只有368个字,以景寓情,论说天下大事,抒发爱国之情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读起来振奋人心。文章文字优美、气势磅礴,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,百读不厌,千年不朽。
当今有些论文,动辄万余字。有些文章套话连篇,有些文章旁征博引,拉着名人名句来为自己的论点作辩护,读起来像喝白开水,没有回味。这种文风需要改一改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讲道:“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、全体干部、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,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,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。”文风问题,实质上也是思想方法的问题、工作态度问题。今天我们需要改一改枯燥乏味、辞藻华丽、形式主义、长篇空论的文风。
(作者顾明远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、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)
文: 责编:樊亚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