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市第十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钮亚军和学生一起过儿童节
钮亚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
教师节学生为钮亚军送上节日祝福
教师的成长,远不止于教学技能的提升,更在于教育格局的拓宽、文化视野的开阔与育人使命的升华。对于郑州市第十二中学的教务处副主任、历史教师钮亚军来说,“胸怀天下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”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十三年来他用行动持续践行的信念。他的教育之路,是一条以成长型思维不断超越自我、深化使命的路。
钮亚军,中共党员,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,硕士研究生,中小学一级教师,郑州市第十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,历史教师。曾获河南省骨干教师、郑州市骨干教师、郑州市优秀教师、郑州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、郑州市师德标兵、华中师范大学校外实践创新导师、曾二次做客郑州教育电视台为高考生做生涯规划指导。
在创新中深植文化基因,让历史课堂更有趣
“历史从不是沉睡在课本里的冰冷文字,而是能被唤醒、可被触摸的鲜活智慧。”这是钮亚军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理念,更是他打造特色课堂的行动指南。
他敏锐察觉到传统讲授模式的局限,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尝试打破课堂边界。他借助多媒体工具还原历史场景,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“走进”历史现场,以问题链和项目式学习激发思辨。他的历史课,常常能看到学生分组辩论、角色扮演。
“钮老师的课有画面感、有逻辑链,更重要的是——有思考的温度。”一位学生这样评价。
一直以来的创新实践,让钮亚军的课堂绽放出别样光彩,并为他带来了丰硕成果:郑州市微课大赛一等奖、郑州市“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教学案例”一等奖、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、河南省优质课二等奖……面对这些成绩,他却始终保持清醒:“教学没有绝对的完美,只有不断向‘更好’靠近的无限可能。”
从课堂困惑到成果落地,用科研“反哺”教学
钮亚军始终认为,教学与科研如同双翼,缺一不可。尤其是面对“双新”背景下的教育变革,他主动迎难而上。
由他主持的省级课题《“双新”背景下高中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》,正是源于他在课堂上的真实困惑——很多学生面对繁杂的史料,不知如何筛选、分析与解读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他带领团队深入课堂调研,反复打磨教学策略,最终探索出“史料分层解读法”“情境化史料运用”等一套可操作、可推广的教学方案,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,更为其他历史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。
除了课题研究,钮亚军还坚持笔耕不辍。他结合自己十三年的教育经验与思考,参与出版了教育专著《寄语青春》,书中每一篇文字都饱含对学生成长的关怀;他还在《中学生》、《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,每一篇论文都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,力求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。
“写东西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发表的数量,而是为了梳理教学中的困惑、沉淀实践中的经验,最终反哺教学、赋能课堂。”
融时代精神于教学,做学生成长的“引路人”
在钮亚军的历史课堂上,红色精神谱系与清廉文化从不是生硬的“附加题”,而是自然融入教学的“必修课”。不仅如此,他还利用课余时间,自主开发了《知史行廉》等校本课程,通过生动的案例、互动的形式,让价值观教育“有血有肉、见事见人”,真正走进学生心里。
为了更全面地陪伴学生成长,钮亚军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“充电”,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,为学生化解成长中的心理困惑;拿下青少年生涯规划师资质,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;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,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建议。
“教育者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,只有自己不断成长、不断进步,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、助力学生。”他常常这样提醒自己。
以经验共分享,扛起教育者的担当
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校外实践导师,他常年指导师范生教学实践,多次开展跨校教研分享,从不吝啬自己的经验与方法。“教育是集体的事业,一个人的进步远远不够,要一群人共同前行。”作为教研组长与年级长,他充分发挥引领作用,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研讨、经验分享会,无私传授教学技巧与班级管理心得。深入青年教师课堂精准指导,助力其快速成长,带动整个年级形成积极向上、互学共进的教学氛围。
钮亚军用十三年的时间,默默诠释着一个“成长型”教师的形象:不是追求更多头衔,而是不断突破自我;不是重复已有经验,而是持续学习、创造。他说:“我愿做教育田里的农人,耕耘不语,静待花开。”这或许就是教育者最踏实、最美的样子。
图/文: 郑州12中 郑州市第十二中学 责编:樊亚蕾